(《宝安文学》中国实力散文家专版)
原创在场文学平台
卷首语
本期“中国实力散文家”刊登赵国春的两篇作品,作者是性情中人,行文真诚率直,真诚面对生活,真诚面对内心,这是为文的一条很关键的因素。
中国实力散文家—18
赵国春
山东邹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年开始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作家文摘》《读者》等多家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多篇。有多篇作品先后入选全国70多部文集。著有《赵国春文集》等21部。曾荣获冰心散文奖和中国传记文学奖。
母校(外一篇)
赵国春
当我听到身边的朋友谈起自己的名牌母校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请允许我内心生出的几分羡慕和嫉妒,因为我顿生困惑,我不知道我母校在哪里,在我读过书的几所大学是否还承认我是他们的学子。
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是在故乡黑龙江省九三管理局读的。今天九三管理局的第一小学和九三管理局的局直中学,应该是我的母校。当年,我们上小学时九三还没有二小,读初中高中的时候也没有一中。如果当时有一中,就我当年的学习成绩和家庭背景也很难说能不能进九三一中。
年秋天,我高中毕业后在农场参加工作。三年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功课。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我不能请假复习功课,参加全国高考时我落榜了,大专院校与我无缘了。一所垦区的中专师范学院可以录取我,我的父亲不同意。原因很简单,毕业后的工资待遇和我当时的机务2级工资差不多。更主要的原因是我还有弟弟和两个妹妹在读书,家里急需我每个月的工资来贴补家用。多年以后,就在我为了转干苦苦的补考时,我都没有埋怨过父亲。因为成年后我懂得,不论你有多高的理想,第一重要的都是生活,具体地说就是先填饱肚子,先生存下来再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进不了大学校门,就认真读社会大学吧。年9月,我从九三修造厂一车间木型工,调到九三管理局工交党委办当宣传干事。报到第一天处长高玉善找我谈话说:“你是工交党委转完干后第一个从基层工人岗位调来机关工作的,上级规定原则上不让从基层工人岗位直接调干部,咱们单位因为工作需要你来,你要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圆满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就这样,我一个“文革”期间的高中毕业生,就来到了机关。
没有学历的滋味,是在机关工作几年后才尝到。年春天,我国开始实行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就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当时报考的是党政干部基础科,主考学校是黑龙江大学。考试内容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形式逻辑等10门必考科,还有国民经济管理和自然科学,属于开卷考试科。复习时学的基本都是黑龙江大学教材,毕业证书上除了有省教委盖的钢印外,主考学校就是盖的黑龙江大学公章。自学考试的难度,只有考过来的人才会有体会。我当时遇到的困难有两个,家庭的困难是父母双双身患重病,他们经常一起住院,我家孩子还小。单位里工作很忙,我还得每年完成上级宣传部门给我们下达的给新闻单位的投稿任务,真有点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每天疲于奔波,每次睡觉都怕睡过头。考试之初,九三局大概有一二百人,毕业的时候就几十人。后来据说自学考试毕业证的含金量很高,国外都承认这个学历。我有几个文友调到南方工作,靠的就是这个毕业证书。
按我自学考试的主考院校来说,黑龙江大学应该是我的母校,可黑龙江大学真的知道有我这个学子吗?为他们出类拔萃的校本部毕业生多了。说到这,我真有种“没娘孩子”的感觉。
我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又是一个不满足现状的人。年夏天,当我的自学考试大专毕业证书到手后,正赶上哈尔滨师范大学在九三管理局举办函授班。承办单位就是我所在的九三管理局党委宣传部。这时我已经调到《九三报》社工作3年多了,利用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又报考了哈师大这个班。当时的函授教育已经成型,我们参加了在齐齐哈尔组织的全国成人统一入学考试。我和许多九三的同事被录取后,又参加了两年的函授学习。年6月,哈师大马列教研部组织毕业典礼时,我已经调到省农垦总局党委宣传部,跑到离九三局上千公里外的佳木斯来工作了。毕业典礼在哈师大校园举行,热闹了好几天。和我们一起毕业的还有大庆函授班和鸡西函授班的学员。系里老师编印了很像样的《毕业手册》,每人一张照片,写一句留言,还有工作单位和电话号码。我可以不客气地说,哈师大是我的母校。
年近半百的时候,命运又给了我一次提升业务水平的机会。年秋天,我在北大荒博物馆当馆长。北大荒博物馆开馆后不久,黑龙江省文化厅派我到南开大学,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全国(第四期)省级博物馆馆长培训班学习。我和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馆长们,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博系参加了为期35天的学习。南开大学的老师们为我们讲述了:《陈列设计中空间与造型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现代博物馆社会功能研究》《陈列展览的策划与设计》等课程。其间,我们全班还先后去北京故宫参加了中美博物馆论坛,到南京博物院等南方几个发达地区参观考察了博物馆。让我脑洞大开,进一步了解了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看到了南方文博事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我们博物馆的差距。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佩戴着南开大学的校徽,过起了短暂而珍贵的大学校园生活。牢记“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
从那以后,在我的学习生涯里,多了一段光彩的记录,我们也成为南开大学学习时间最短的学生。学习结业后,国家文物局颁发了《馆长岗位培训证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也颁发了《结业证书》。我还写了一篇题为《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论文,收入学院编辑的论文集。后来每当我有新书出版,我都先给南开大学图书馆等全国十余家著名大学图书馆寄去,我也多次收到过南开大学图书馆寄来的收藏证书。我也成了南开大学的进修生了。
回首走过的半个多世纪,在其它几所学校,我都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北大荒”应该是我名副其实的母校。因为我的大半生美好时光都在这里度过,我的许多做人做文的本事,也是在这里学到的。我的老师是老一辈北大荒人,我的课本是北大荒75年的开发建设历史。我的校训是16个字的北大荒精神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我的课堂是北大荒广袤的原野,我的毕业论文,写在北大荒的田间地头,写在北大荒博物馆的展厅。
在社会大学面前,我永远是一个不毕业的学生。
酒人说酒事
赵国春
在熟悉我的人眼里,我应该算是一个喝酒的人。四十多年来,喝过多少种酒我记不清了。喝过名酒茅台、五粮液、西凤,喝过当地产的北大仓、北大荒、雁窝岛、塔河老窖、农垦人。对酒文化虽然有一定的认识,我还是觉得肤浅,我愿意和大家分享。
酒,不仅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也伴随着我们每个喝酒人的一生。从“满月酒”到“周岁酒”,从“升学酒”到“晋升酒”,从”祭祀酒”到“节庆酒”,从“接风酒”到“饯行酒”。各种各样的酒,名目繁多的酒,让我们生活离不开酒。也因为酒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醇香。
莫言在《酒色赋》里说:“如果世上没有美酒,男人还有什么活头?如果男人不恋美色,女人还有什么盼头?如果婚姻只为生育,日子还有什么过头?如果男女都很安分,作家还有什么写头?如果文学不写酒色,作品还有什么看头?如果男人不迷酒色,哪个愿意去吃苦头?如果酒色都不心动,生命岂不走到尽头?”
我喜欢喝酒,却我没有酒瘾,对酒精没有有依赖性。我喜欢和朋友喝酒时的那种温馨氛围,那种酒微熏时和朋友聊天的愉悦感。
几十年来,我在喝酒上大体经过这样几个阶段:二十多岁学酒,三十多岁找酒,四十多岁酗酒,五十多岁躲酒,六十多岁品酒。现在除了必要的应酬外,平时基本不喝。如果一周都没有应酬,周末晚上,自己在家喝一两好点的酒,解解馋。
我喝酒的条件是比较苛刻的,也有人称为“喝馋酒”。没有菜不喝,酒不好喝多,低度的不喝,杂牌子不喝,假酒不喝,太便宜的不喝,新的酒不喝,不明来路的散装酒不喝。本来喝酒就是一种享受,不能盲目饮酒,自己找罪受。
我喝酒有四忌:一忌喝急酒,开喝没有多久,一大杯酒几口就干掉,肝受不了;二忌空腹喝酒,饿了一天,啥也没吃,上桌就干,胃受不了;三忌掺着喝,先喝了几杯白酒,再喝几杯啤酒或者红酒,肝和肾都受不了;四忌“连”着喝,中午喝一顿,晚上换个酒店又喝一顿,半夜再喝一顿,纯属既遭踏身体又祸害酒。这样喝酒不醉才怪,第二天就像得场病一样难受。
一般的喝酒人,是抵挡不住美酒的诱惑。常常是“不喝不喝又喝了,少喝少喝又多了。”酒是水的外形,火的性格。酒若离开了文化内涵,就是一股辣水。
喝酒得掌握一个度,过了自己的酒量,酒就是毒药。莎士比亚说过:“每一杯过量的酒,都是魔鬼酿造的毒汁。”
经常喝白酒的人,也总结出一套酒嗑:装在瓶里像水,喝进肚里闹鬼,喝多了后悔,走路绊褪,半夜醒了找水。
李时珍曾经这样写过酒:“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遗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者丧邦亡家,而陨驱命,其害可胜言哉。
明知道喝多酒对身体有害,也清楚每顿少喝一口,为了多喝几年。可真的端起酒杯后,基本上是不喝好不罢休。
由于受到酒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人历来喝酒崇尚浅斟、慢饮,故称之为饮酒而不叫喝酒。据传:柏杨先生将饮酒分为五种类型,即“雅饮、豪饮、可怜饮、半掩门饮及王八蛋饮”,雅饮是中国典型的饮酒类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某些腐败现象的滋生,在少数人中仍存在着凶饮、豪饮,甚至酗酒。
喝酒的人在民间也是有段位的:从低到高应该是酒徒、酒鬼、酒仙、酒圣。我熟悉的酒友中,多数停留在酒鬼状态,达到酒仙、酒圣的很少。
在我长期生活的北大荒,那里酒文化的气氛浓厚。在北大荒的酒文化中,最有特点的还得说是“鱼头酒”。
作为一种规矩,到北大荒来作客,东道主一定会安排一盘鱼。不管是海鱼、江鱼,还是人工养殖的水库鱼,也无论是清蒸还是红焖、家炖,也不管是黄花、白鲢还是鲫鱼,饭店服务员上鱼时,一定要把鱼头对准本席的主客。吃鱼之前,必须得让鱼头对着的贵客喝一杯“鱼头酒”。鱼尾对准谁,也须喝一杯“鱼尾酒”。然后,喝过鱼头酒和鱼尾酒的二位,可行使“酒权”,由鱼头对准的这位“点炮”,即用筷子把鱼眼睛夹出来,放在东道主的吃碟里,叫“有目共睹”;也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把鱼头下面的另一个眼珠抠出来,赏给自己尊敬的另一位,叫“暗送秋波”。喝过“鱼尾酒”者,可把鱼尾分成两块,分别送给桌上的两个人,美其名曰:“有福同享”。接着,几位得鱼泡、鱼尾者,共饮一杯酒。这些程序结束,东道主便让喝过“鱼头酒”的客人“剪彩”,即用筷子夹一块鱼肉自己先吃后,大家方可去吃鱼。
“剪彩”之前,如果谁先吃了鱼,必须严格按照“酒规”罚一杯酒,否则,准有人带头起哄,大家对此也回议论纷纷。
如果喝过“鱼头酒”者想让大家共喝一杯酒的话,也可以把鱼眼珠夹起来放到右边人的吃碟里,然后往下传,这叫“珍珠传情”;放到鱼腮上,这叫“光芒四射”,大家都得喝酒。鱼腹对准的客人,叫“推心置腹”;鱼背对准的客人叫“背(倍)感亲切”;把一块绿色的菜肴放到鱼身上,叫“一绿(律)全喝”。总而言之,大家都得喝一杯。
据说,北大荒这种“鱼头酒”的风俗,已传到俄罗斯,从俄罗斯归来者,在异国他乡也受到了贵宾的礼遇,喝到了“鱼头酒”。
不过,今天的北大荒在有鱼的宴席上,主人如果不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的话,常常省去这道繁琐的“剪彩”仪式。
喝酒不仅是我生活的内容,酒人酒事也是我文学创作的素材。二十年前,我曾经写过《国家级品酒员韩印》,选入我的第一本传记文学集《荒野灵音》,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第一次把酿酒人写进我的作品。
喝酒的同时,我也把酒桌上的故事与风俗,写成散文,我先后在《中国文化报》《羊城晚报》《黑龙江日报》发表了《北大荒的“鱼头酒”》《老酒伴我思乡情》《难以割舍的情怀》。
因为我喝酒、爱酒,近年来我逐渐地对酒文化一定研究。经常被聘请参与他们酒企的活动。先后在北大荒酿酒有限公司“国粮1号”、绥滨龙门福地酒厂“龙香经典”品鉴会上,做了“如何弘扬中华酒文化”的发言。还帮北大荒酿酒公司创办了北大荒酒博物馆,面向全国组织了“我与北大荒酒的故事”征文,主编的《荒原深处美酒飘香》优秀作品集,由北方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发现朋友圈有关酒的好文章,就收藏在手机里,有机会就转发给酒友。目前已收藏了《为什么喝酒的男人值得尊敬》《男人为什么离不开酒》等多篇。
喝酒男人为什么值得尊敬,因为喝酒的男人重情,大度豁达、更重视对方的感受、对待问题更主动、真实简单。有人留言说喝酒的女人也值得尊敬,其实就是喝酒的人值得尊敬。
和父母喝酒,喝的是温情暖暖,诉说一些平时不好说出口感激之情;和恋人喝酒,喝的是情投意合,心心相惜;和兄弟喝酒,喝的是情真意切,酣畅淋漓,推心置腹的信任和托付。
男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男人的情怀,全装在酒里。每次喝酒都不醉的男人,最能高瞻远瞩,凡事运筹帷幄;微昏薄醉,醉眼朦胧的男人,冷眼旁观,世界看得清清楚楚;不醉不休,开怀畅饮的男人,有着难得的糊涂和洒脱与超然。
我们争取做酒的“主人”,不当酒的“奴隶”。掌控好酒量,把酒当成增进友谊的“润滑剂”,不能把酒喝成使人昏昏的“迷昏汤”。
其实,适度饮酒好处还是很多的。适度饮酒可以缓解人的紧张情绪,有镇静作用;适度饮酒能促进睡眠,减轻疼痛作用;适度饮酒可以降低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率,有促进血液循环作用;适度饮酒可抑制血小板的凝聚,有活血化瘀作用。
最近两年,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和上面的观点相反,大意是喝含酒精的饮料越少越好,并没有适量这一说法。
我们该相信谁,主动权在喝酒人手里。喜欢喝就喝点,不喜欢喝就不喝,顺其自然最好。只要远离酗酒,别嗜酒成性,我都赞成。我身边人喜欢喝酒的人不少,有因为常年酗酒英年早逝的,也有因为科学饮酒长命百岁的。我不赞成因为身体出现一点小毛病,就把酒戒掉,把酒当成“罪魁祸首”“万恶之源”。那样对待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美酒”,显然是不公平的。
(原载年5月21日深圳市《宝安日报·保安文学》第期第9-10版)
作家简介
赵国春,山东邹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年开始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作家文摘》《读者》等多家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多篇。有多篇作品先后入选全国70多部文集。著有《赵国春文集》等21部。曾荣获冰心散文奖和中国传记文学奖。传略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东北文学60年》等书。曾出席第八次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