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会”内外,关于教育考试的讨论有很多。时代已变化,教育考试没跟上节奏。教育考试已然成为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痛点、堵点。
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受教育是一种需求、也是一种消费。从市场经济的一般逻辑出发,结合我国人口结构的剧变趋势,要怎样去满足需求、促进消费?
一)幼儿园普及延时班,小学恢复5年制
幼儿园普及延时班,是为了适应双职工的家庭实际需求。
随着学生家长学历水平的普遍提高,幼小阶段在家补充文化课教育,已是常态。本人老家在90年代,小学5年、初中3年,没有感觉任何不妥。
小学缩短年制、小学师资房产等资源不变,至少有利于促进小班化教学。随着高中、大学的普及,小学缩短年制,使得整体在校学习时间更加合理。
二)中学学制不变,全面普及高中、缩减中专
从身边很多人情况来看,除了自身专业,很多人可以信手拈来的知识,多在中学水平,由此可见中学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本人很不赞成部分专家提出的缩短中学学制的建议。
高中完全可以普及。至于是否纳入义务教育,可视财政情况而定。高中是参照初中就近入学、还是按目前的先考试后分校,可以统筹安排。
中专,毋庸讳言,名声不好、对口就业难。建议只保留部分对口就业好的,其他转为普通高中或升级为高职大专。中考后就分流,实不可取。
三)外语,降低中高考比重、大学改为选修、保留考级,但反对取消
四)普及大专、逐步普及本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目前反对大学普及的重要理由有2个:一是软硬件资源不足,二是普及大学教育,不利于保持“世界工厂”地位所需的廉价劳动力。这都忽略了3个基本事实:一是本科生干外卖已不是新鲜事。二是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低质量学历教育,如函授电大夜大远程网教成人高考开放大学等等,专业简单雷同、含金量低、应试化。三是房产、师资、图书等,早已不是稀缺资源。
大学教育要围绕职业发展,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对口就业和国家需求及时调整,鼓励双师制,允许学生调换专业、鼓励双学士。
五)硕博研究生教育应提高门槛
现在研究生教育有点泛滥,甚至成为大学生逃避就业的选择。然而事实却是,研究生的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徒增家庭和社会负担。
研究生招考,应设就业年限要求或作为加分项,部分专业应降低英语比重。
六)规范非学历考级认证
目前存在的人事职称、人社部职业水平、专业部门执业资格、行业自主认证考试、海外证书等,应根据实际价值、社会评价,予以缩减、规范。
七)发展老年大学,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老年大学是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升级版,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我国从官方到家庭都十分注重教育考试。年的“双减”政策、治理学科培训,获得广泛点赞。教育为了成人成才、考试为了人才选拔,关系国家、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在公平基础上适应地区与人群的差异,复合人才与专业人才培养要并重,教育考试与课程改革要同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此种种,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