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硕”成就业绊脚石,是学历偏见也是就业歧视
又见学历歧视。大专生不是大学生,非“全硕”也不是“全硕”?
近日,据媒体报道,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然而,在今年就业季中,许多非全日制硕士毕业生却遭到了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一些非全日制研究生表示,因为用人单位不了解“非全”,辛辛苦苦考上的硕士,反而成了求职的绊脚石。
同样是统招统分的在读研究生,全日制的被公认,非全日制的不被承认,遭遇了求职的百般无奈,甚至不如本科生求职容易。有此遭遇,不少非“全硕”纷纷自我嘲讽,仿佛读了个“假硕士”。辛辛苦苦研究生毕业,一字之差,落差之大,让人难以接受,实在令人痛心。
非“全硕”成就业绊脚石,究其原因,许多用人单位不清楚非“全硕”究竟是什么,且不将其视为应届毕业生,招聘时“一刀切”地排除在外,甚至担心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不承认,怕影响正常签约而不敢招。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地方的人社部门,既不了解非“全硕”是什么,也不知道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文件。如此一来,用人单位怎敢轻易招收?
事实上,“全硕”和非“全硕”都需要学习研究生阶段的所有专业知识,并且对于考核标准上没有太大区别,具有的能力方面相差不大,本该在求职市场上平等对待。而教育部也曾下发通知要求,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明明有通知、有具体要求,用人单位也好,人社部门也罢,仍然有不知道、不了解的,作为用人单位还说得过去,但对人社部门而言,就不可思议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非“全硕”成就业绊脚石,不仅是学历偏见,也是就业歧视。
现实中,有全日制大学,也有非全日制的函授大学。全日制大学毕业生所接受的教育,函授大学毕业生难以与之媲美,可以说差别很大。而函授大学毕业生就是人们常说的非全日制大学毕业生,主客观方面都对此持有偏见,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时直接拒绝,甚至不认可这样的学历,久而久之,形成刻板印象。
如今,只要一听到“非全日制”四个字,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人们自然而然联想到“函授”二字,也就是说,把非“全硕”误解成函授研究生,并有了一样的刻板印象,想当然不受待见,难免不敢招。退一步说,即便想招,也担心招聘过后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不认可,为了避免麻烦以及影响到正常的招聘和签约,只好断然拒绝。
说到底,真正的根源在于社会对非“全硕”的认知度低。要消除非“全硕”求职之痛,保障非“全硕”享受平等的就业权利,不仅需要提高社会对非“全硕”的认识度,还需要高校、用人单位和各职能部门联动协调,改变惯性歧视,共同发力打破就业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