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教授夫妇的扶贫助学故事

年过九旬的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退休老教授苏群与夫人胡君道夫妇,一共给湖南省石门县白云乡“希望工程”自捐和引捐助学款15多万元。

游子难忘养育恩

今年90岁的苏群教授祖籍石门县白云乡马宗岭村。年苏群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年3月,苏群教授退休后开始从事函授教育。夫人胡君道也是常德市人,曾任教于南京大学附中。这对老夫妻,虽然远离家乡,但仍关心家乡的发展。

年下半年的一天,苏群收到家乡白云乡“希望工程”募捐助学基金的募捐启事。他感到非常沉重,因为自己过去也饱尝过经济困难之苦。于是,他和老伴商量捐款元,并写下了《献爱心》的诗:“人民培育我,不忘家乡情。白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科教任务重,寄语年轻人。捐款一千元,略表我寸心。万年太长久,朝夕育精英。”

年7月1日,当苏群收到白云乡“希望工程”募捐助学的第二封启事时,医院。他的夫人胡君道心医院。

在病床上,苏群与夫人商量:“我们给家乡的希望工程再捐1万元,你看怎么样?”

“好啊,反正钱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捐献给希望工程更有意义。”

在夫人的支持下,苏群教授又捐了1万元,并附诗一首表明心迹:“扶贫助学千秋业,利国利民利子孙。天涯海角游子心,难忘故土养育恩。补捐一万莫嫌少,一根鹅毛一片情。”

后来,苏群收到了白云乡“希望工程”发来的一份聘书,聘请他为该乡募捐助学基金的发起人之一。

以大家的名义捐款

为了动员更多的人为家乡的贫困生献爱心,苏群特意撰写了一份《告校友及学员书》,连同白云乡“希望工程”的《募捐启事》一起各打印多份。从此,他到山东、江苏等地的函授站出差讲学,总是随身携带着这些打印件进行宣传。

年10月1日,苏教授在深圳讲课完毕,立即将印制的《致校友及学员书》广为散发。许多学员纷纷表示愿为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捐款献爱心。仅这一次,白云乡“希望工程”就收到捐款4元。

深圳市龙岗国土分局的干部职工中有37人,是苏教授设在深圳函授站的学生。0年9月,老教授来募捐,学员们看到了恩师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日夜操劳,深受感动,个个慷慨解囊,共捐款6元。

而在苏家和胡家的亲友中,有54家先后捐了款,其中他的大儿子胡勇立就捐款0元。

0年4月的一天,苏群应邀到福建省三明市一所函授站讲课,该函授站见老教授的课讲得特别认真,硬要塞给他元的红包。苏群坚决不肯收,他说:“我已经在函授学院拿了工资,决不能再拿重复的钱。”

函授站负责人解释说:“苏教授,我们给您的这点钱,与函授学院不相干,是对您忠诚教育事业的崇敬,请您务必收下。”

苏群见实在推托不过,转念一想,何不以他们的名义,把这笔钱捐给白云乡的“希望工程”呢?他说:“我看这样行不,这笔钱你们硬是要给,就以你们的名义捐献给我的家乡,扶贫助学的事也是我的事业。”

就这样,苏教授就把这元钱寄给了白云乡,功德碑上写的是“三明市函授站”。

从三明市回南京时,苏群本来已经买好了硬卧火车票。但函授站负责人考虑到苏教授年龄太大,想给他补元改乘软卧。但他们知道,直接补助苏教授是肯定不会收下的。于是,站里的工作人员乘老教授不注意,把元塞进了他的手提包。

苏教授到火车站时,果真发现了那元钱,他知道是怎么回事,原封未动收藏起来,待第二次去讲课时,退给函授站。

没想到,这回却怎么也退不掉。苏教授说:“这钱反正不是我的,我也不能要。”于是,他又以函授站的名义,又把这元钱寄给了白云乡“希望工程”。

礼金改成助学金

1年7月28日,是苏群71岁生日。当时,他因公出差到常德,一些校友要给他做生日,并给他送了生日礼金。苏教授说:“各位校友,我的生日是不收礼金的,但你们硬是要送礼金。我看这样吧,那就改收助学金,我照样领大家的情。”

校友们说:“只要您喜欢,怎么办都成。”就这样,校友们送的多元礼金,是谁送的就以谁的名义记下,苏群将它们全部寄给了白云乡“希望工程”。

2年10月6日,胡君道老师也将收到的元“生日寿礼”,全部捐给了白云乡“希望工程”。

苏群、胡君道两位老人还共同创作了一本《青松颂》———苏群、胡君道七十寿诞纪念册。他们自费1万元,印刷出版本,想通过对该书的赠送,开展募捐助学活动。

南京华文图书公司经理邓媛看到《青松颂》以后,马上提出要买一本。苏群告诉她:“对不起,我这书是不卖的,如果想要,我们赠送,大家一起为‘希望工程’做点好事。”

邓经理领会了苏群的意思,马上拿出元,捐给“希望工程”。苏群很受感动,说道:“谢谢你,谢谢你,我代表贫困山区失学儿童向你表示感谢!”

到目前为止,该书已赠送出本,使白云乡“希望工程”募捐。助学的账本上增加了20多元。 

助学不仅是个人的事   

多年来,苏教授把助学不仅仅看成是自己个人的事,而是扩展为一种社会责任,呼唤大家一道关心失学儿童。

2年10月12日,苏群教授和夫人胡君道踏上了故土———白云乡。他们一方面看望他们救助的学子,一方面把这些贫困学子的境况拍摄下来,作为制作光盘的资料。   

他们一行来到白云乡两岔溪村,首先到了他们资助的学生龚文静家。这天是星期六,龚文静正在家里忙活家务。文静在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患癌症去世,母亲改嫁。从此,失去父母的文静就由伯父抚养,读书的学费则由苏群等人募集的助学金提供。如今,她正在读初中三年级,成绩都是优等。苏群、胡君道目睹了龚文静家中的一切,拉着文静伯父的手聊起家常来。文静伯父感激地说:“恩人哪,这叫我们今后怎么报答你们。”胡老师说:“你千万不要多想,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报答。”

此后,苏群感叹地说:“我们如今都是70多岁的人了,亲眼看到了这些人穷志不穷的孩子和家长,他们给了我们很大的精神动力。”   

回去后,苏群教授掏出0元钱,把这次拍摄的内容和相关节目资料制成3张光盘,每张光盘复制20多张,免费赠送给有关部门进行希望工程宣传。

那这年10月,苏群和胡君道带上光盘,去澳大利亚探望儿子,同时也是以另外一种方式给白云乡“希望工程”募捐助学基金。   

他们在儿子胡勇立家和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播放这些光盘资料,引起强烈反响。苏群、胡君道这次澳大利亚旅行,募集捐款0多元。跨国募集助学金苏教授在把助学的理念扩展为一种社会责任的同时,还把触角延伸到各个阶层,甚至国外。

苏教授不愧为有心人,他在一次到故乡之后,陆陆续续把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教育台、常德电视台和石门电视台播放的有关白云乡扶贫助学的新闻节目,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齐全,加上上次回石门走访贫困学生家族所录制的情况进行合成后,制成光盘进为贫助学呐喊和宣传。

5年10月,两位老人带着制作好的余盘光盘,踏上了大儿子胡勇立定居和工作的地方——澳大利亚。老人这次既是来看望儿子,更重要的是跨国为白云乡“希望工程”募信助学基金。两位老人在儿子和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反复播放光盘,引起强烈反响。

他们的大儿媳杨光,看完光盘后,被公公的助学精神所感动,当即拨通了在加拿大探亲的父亲杨传贞的电话,动员父亲加入到扶贫助学的行业中来。杨传贞夫妇立即捐了元人民币……这次澳大利亚之行,苏教授夫妇共募集助学金0多元。

7年8月,两位老人两次来到澳大利亚,继续找机会募集助学基金。在悉尼经商的华侨王先生夫妇是胡勇立的朋友。当他们得知两老还在为扶助家乡的贫困学子奔忙时,敬佩之情油燃而生,马上委托老人将元澳元兑换成元人民币,捐给白云乡扶贫助学基金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