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多少合理的指导早在年的时候教育部就曾印发过《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中指出:
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健康(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个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9个小时,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小时)。
这些年来各级部门关于“减负”的政策出台了很多,可以说几乎是年年都有,但是就网上的反馈来看广大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呈越来越少的趋势变化。很多人笑谈这是因为“负负得正”,因为减“负”,所以“负”担就更重了。
关于这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曾说的话非常可观的证明了这一现状:
“我们每5年做一次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可以用‘每况愈下’这个词来形容现在的情况。”
尽管有各级一直都在致力于减负,家长也有让孩子们保证睡眠的诉求,这原本应该是“一拍即合”的事情,为什么在实践中现实情况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呢?那又是谁把孩子们的睡眠时间“偷”走了呢?
对很多人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回答这个问题简直不要太简单了,不少人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脱口而出“不就是因为学习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过去也学习,但是人们却很少提到或者说热议睡眠影响学习呢?
有人又会说“这是因为过去的作业少,而现在的作业很多。”
的确,小编小时候记得非常清楚,以小学为例,整个小学阶段每天在学校写写作业,放学后再写一会就可以跟小伙伴们玩个痛快,而且几乎每个晚上都会再出来跟大家一起疯玩到底。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感觉每个孩子的时间都不够用的,明明放学了就开始努力的写,可是直到要睡觉了还没有完全写完。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现在的作业要比过去更多呢?
跟过去一样少布置一些不可以吗?
问题到这里可能每个人的答案就开始变得有所不同了……
到这里,其实问题本身就要分化了,一方面要从当下的教育去分析,另一方面的是从当下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变化去分析才行。
在小编小时候,记得非常清楚,那之后初中毕业只有成绩好的才能够报考中专学校,成绩次之的才能上普高,而绝大多数学生最终上的其实是中职。
并且当时的中职是会包分配的。
如果没有记错的应该是年国家开始逐步取消大中专毕业生的工作分配,从那时候开始,中职不再香了,人们开始对普高的追求越来越明确了。
但是我们知道,“狼多肉少”取消包分配之后人们感受到了学历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有多么的重要,于是转而都把目光投向了普高,也就是从那年开始,中专(尤其是师范、卫校等)不再热门,更多的人期待能够上普高然后参加高考。但是高中就那么多,而好的高中更是少之又少。
这可怎么办?
那就只能比别人更优秀才能够脱颖而出,而比别人更优秀又该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比别人更多的去学习才行。
小编记得那个年代辅导班为何物是很多人都不清楚的,可能有人知道有“函授”、“夜校”、“电脑培训班”之类的,但是绝对没有多少人听说过中小学还有辅导班这个东西,起码小编当年真的没怎么在路上见过有辅导班这个东西。
当然,个人的补习班倒是见过的,而且本人还曾经与之擦肩而过过。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各种各样的辅助学生们学习的机构、个人开始陆续出现,从开始的个人、小团体到后面的规模化,发展速度非常的快。
记得当年我上大学的时候,最最抢手的大学生打工就是当家教!社会需求非常大,学校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家教社团,报名人数巨多。
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需求转变了,学校作为教育场所其实也在不断推动这一变化趋势。
那时候还没有什么民办的教育(职业技术学校倒是有)基本上都是公立学校,但是每年的教育经费有限,不能保证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快速发展,于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教育扶持,学校就得用成绩来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配得上足够多的教育经费。
小编清楚地记得刚上初一的时候还没有什么补课,但是到了初二开始每天放学之后是不让学生回家的,各科老师会轮流来上课,如果是冬天天比较短的时候每天放学的时候天都已经黑了。
到了高中就更不用说了。
当年我上的那所高中也算是重点高中,但是不像今天那样超级重点,能够在一城一地“呼风唤雨”任意挑选优秀的学生。但是从我们一上学开始每天的学习压力都是非常之大的。
班主任老师超级辛苦,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到学校叫我们住宿生起床、跑操,然后全天下来直到晚上10点半之后查完房才能够回家,不少老师一天当中都无法跟自己的孩子说上一句话——早上出门孩子没醒,晚上回家孩子已经睡了……
而学生们更是你追我赶,你能熬夜学习到11点,我就能学到12点,他就能学到凌晨1点,而最后大家都拼到了凌晨2点甚至更晚……
我也就是从高一的那年开始整个高中除了生病期间,没敢再奢侈过一次……按时睡觉……
表面上学校是不希望学生如此拼的,但是你作为学校的老师、领导,你会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所以从那开始我的母校因为连续的优异高考成绩逐步成为了本地最好最好的高中之一,并且一直到今天为止都是这样的存在。
而我们当年的风采,直到今天都是那些即将或者已经退休的老师口口相传的学习精神。
而今,我们的孩子已经上小学甚至有的都上初中了。
过往的经历尤其是这些年跟随社会高速发展而收获的经验使得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于是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了,而学校依旧保持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所以很多家长和学校才是真的“一拍即合”……
公立学校受制于各种管理的要求,于是这些年我们发现原来这个“巴掌”只有在民办才能够拍的更加响亮,于是我们也看到了,近些年来民办学校的发展不可谓不快。
小编曾经见证过一所刚成立的民办学校,从中等甚至较差的生源开始营业,但是3年之后就是这样的学生他们硬生生考出了超70%的普高率!而全市的平均普高率也不过就50%左右……
一般的、差一些的学生竟然在民办都能够变成这个样子,怎能不吸引人呢?
所以当那一年第一届毕业生走出校门之时,这所民办彻底完成了自己的转身、定位……而这一期,仅仅用了3年时间。
有什么秘诀吗?
我去跟他们的校长聊过,校长说的很清楚“在我们这里,学生每天11点之前是写不完作业的……”
怎么能睡的好呢?
根根不能……
问题到这里就找到答案了吗?
小编认为还不够!
因为学习这件事情是个人的事情,我们可以不学,或者少学,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妥协、放弃呢?
1、社会在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始终处于一个高位缺失不足的状态。人们在抱怨收入低的同时又发现其实还是有很多高薪的工作岗位在哪里,但是它们却要高学识、高能力才能争取得到。
学历不代表能力,但是没有学历却真的很容易碰壁。
社会分工越来越清晰,对于个人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蛋糕就在那里,吃不吃得到还要靠自己。
2、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他们有意无意中推动了“精英教育”,使得同台竞技的无数家庭受到“剧场效应”的影响也不得不去跟进,否则就会被淘汰。
3、教育资源的发展持续跟不上人们的需求,这就使得优质资源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物品,为了他们,父母们不惜挥金如土,甚至不惜全职陪伴。
4、综合素质的倡导催生了除了文化教育领域的其他教育产业例如艺术、体育等等得到了蓬勃发展,现如今一个孩子没有一点点特长的、补上一个半个兴趣班的还有吗?如果真的有,这绝对不是一件令人多么骄傲的事情,很多时候所谓的“理直气壮”更像是一种底气不足的歇斯底里……
时间都去哪了?
时间都被人们的超前意识、被人们的可怕理智给掠夺了。
人一旦聪明了起来就会思考更多的问题,而思考越多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就会越全面、越系统,而最最可怕的则是认识就会越发偏激——比如对于孩子成绩的追求这本书就是一个令无数老师、家长们陷入偏执的问题,尽管很多人嘴上不承认,可是心里却难以拒绝这个问题的诱惑。
尤其是当人们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本身并不困难,而最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比别人多学、多练——事实上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不少学生他们所学的内容早就超出课本限定的内容了,而对此有异议的人其实并不多,不是吗?
于是,时间就这么被一点点偷走了……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摆在你的面前就是两条路——顺应或者另辟蹊径,您会怎么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