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只看到打假人年入千万,却看不到骗子月入过亿。如果我真要挣钱,还不如当骗子。”——职业打假人王海
年王海第一次打假
王海,山东青岛人,他是家里老大,小时候专门练过散打,练就了一副壮实的身板,不过,他自认为“功夫一般”。
上世纪80年代,王海父亲在青岛郊区办了一家树脂雕塑产品厂,王海年初中毕业后就帮忙打理业务,从处理纠纷中他认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年他参加了一个法律函授班。
王海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甚至可以说有些腼腆,但这种性格却同时让他的思维与处事非常理性。正是这种理性,让他在后来打假中声名鹊起,成为一名资深的职业打假人。
打假这事,还得从王海一次偶然经历说起。年2月,22岁的王海陪表弟来北京考试,无聊的他在逛书店时翻看了一本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正在函授学习法律的王海发现了新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一条新的规定: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应当加倍赔偿。专家在电视节目中也号召消费者利用法律向售假者索赔。
3月25日,王海在北京隆福商业大厦二楼的电信商场,看中了一副包装精美、标价85元的日本索尼耳机。但王海发现这副耳机的合膜缝处有小毛刺,他买东西的眼光一向很挑剔。
王海让售货员把耳机从柜台里拿出来,经过仔细查看,王海越来越觉得这副耳机像是假货,但他又不能完全肯定这就是假货。到底要不要买呢?王海一时犹豫不决。
如果这副耳机是真货,可这质量也太次了;如果是假货,按照新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只要他索赔,就可以获得商品标价的一倍赔偿。
王海考虑了大约半小时后,掏出元买了两副耳机,他心想,没事,不就是多元钱吗。这是王海第一次实打实的购假索赔行动,他心里觉得这应该是一件挺好玩的事情。
王海先是找到消协,消协说,你得先到技术监督局做商品鉴定;技术监督局又说,他们要把耳机送到索尼公司鉴定真伪,至少要3个月左右才能拿到结果。王海干脆自己去做鉴定。
王海总是戴着一副墨镜
索尼公司驻北京办事处答复王海,他买的两副耳机是假冒产品,因为索尼公司的耳机产品压根就没有这一型号。但他们拒绝给王海开具书面鉴定证明。
这么一来,王海前前后后共花去了多元,就算是能够得到元的赔偿,他也还是亏了。于是,王海干脆让他表弟再去隆福大厦买了10副假索尼耳机,打假要弄就弄大点。
3月28日,王海带着12副耳机和购物发票前往北京东城区工商局投诉,并要求按照新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赔偿。一个月后,东城区工商局回复王海,他们只能调解。
区工商局把隆福大厦的意见转达给王海:只退赔前2副耳机,后10副属于王海“知假买假”,更何况商场也不是故意卖假货,所以只退不赔,但他们又同意给王海支付多元的补偿金。
王海不同意让步,事情就这么僵持着。这期间,王海回了一趟青岛老家,他整天想着的就是怎样向隆福大厦索赔的事情。王海仔细研究了新出台的《消法》,感觉里面很多表述模糊。
法律规定一旦模糊,就意味着王海购假索赔很可能会面临着巨大的争议。王海在北京购假索赔的事情终究闹出了动静,《中国消费者报》甚至《消法》起草人之一何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