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函授 >> 函授新闻 >> 2022年的一大挑战

2022年的一大挑战

每次岁末年初,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年度小结和新年展望,一般都是“悲喜交加”的。这些繁文缛节,各种冠冕堂皇,说实话,我不大愿意看。重复往年的故事,没有什么意义,陈词滥调。

对我们个人而言,尤其成年人,25岁之后,实际上更多是在重复昨天的自己,今天的你,不过是根据昨天你的人设,来扮演过去的自己罢了。

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挑战其实主要来自于过去没有发生的形势,这才是挑战。当你找不到过去的类似时刻和历史案例之时,面对着未知,这就是挑战。

年必然会发生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呢?

那些 、国际形势,甚至俄罗斯要攻打乌克兰等胡说八道,我想不应该做为你或者你的家人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奥密克戎是否比德尔塔更难应对,这个倒可以算一个全球共性的挑战。

但你最大的挑战显然是对于你的客观和主观情况。抛开你是否要跳槽、维持工作、如何加薪晋级和投资理财、新的一年要不要谈恋爱或者成家等等主观方面,剩下的就是你所处的环境之客观因素。

你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是当今人类的第二大经济体,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实行的是延续了43年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的政策。你有老家,也许毕业后经过折腾你还是回了老家,工作相对稳定;或许你老家不是太发达,因此你在几百公里开外的大城市工作,那里工资更高,你走在国内移民的道路上。

你所处的这个客观环境,会有什么挑战,这才是你最大的挑战之一。

年,这个大环境面临很多挑战,其中有那么几个属于前所未有的、过去多年甚至从未发生过的。本文算抛砖引玉,你也可以如此列几个。

你所在的这个经济体,在年5月公布的数据可查,总人口为人,这是个动态的过程,当下我们取约数14.44亿人。该数字,比十年前的13.39亿增加了约万人,总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的样子。

你可以这么想,每年新出生婴儿大概平均是万人,年均死亡人数为万人,所以总人口差不多每年会新增大概万人。

以上这个万-万=万的公式,近年来,开始有了变化,也是积蓄多年后的变化,属于量变到质变。

首先,这个被减数万是这样变化的:不断减少。

在年上半年的最晚5月份,会公布年的新出生人口数据。但已经有人预计了,比如上图这位预计是万。

也有下图这位,他预测的数字是万。

还有人搞了个最小值和最大值,对应如下,悲观预测万,乐观预测万。

那么哪个预测更准呢?

我收集了统计局公布的年部分地区的数据。

再结合第三季度的部分数据,并根据年上半年居家隔离期间容易生娃以及疫情等其他因素影响,推算出来的数字是:年全年新生儿人数在万上下。

此间死亡人数虽有抬头,却一直维持在万人/年上下,也不会例外,比较稳定。

所以万-万等于-万,这意味着几十年来人口第一次负增长,总量也是第一次下降。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大,只是从没遇到过,所以心理影响非常大。

你看我的担心之一,我群里今天还发了,如下截图。

第一次遇到前所未见的事情,尤其负面影响未知的情况下,人就会做出出格的举动,每个部门也都是由人组成的,都有投鼠忌器和瞎弄的可能。

所以,这第一次人口下降下的未知的瞎弄可能性,这才是年得知具体人口负增长多少后最大的挑战。

人类向来会走极端,当初多么反对,某个时候有可能就多么鼓励,你认为打破了自然规律,迟早会到了量变到质变的时候,这就容易引起恐慌。

而且,人类以及任何人,都会“长期看淡了某个事情的影响,而又短期看重了该事件的影响”。我担心的就是这个短期的饥不择食、胡闹,比拍脑袋还要轻率的变化。

此类事情我已经提及过无数个,随便举例,武汉去年搞的“房票”,买房需要先购买或者申请房票,才能买。这么愚蠢的主意,武汉是有多么笨,想得出来的?这就是武汉当时做决策的人,为了“控制房价”想出来的馊主意,饥不择食,实在没有事情做了,又想多增加一个部门、多几个岗位来安排自己的人,瞎弄。

我们看这个公式:万-万=-万。

你不可能减小减数万,因为临死前的老弱病残多活个一两年,作用不大。长期增加养老设施和护理政策、优惠、财力,这才是减少万年死亡人数的正解。

但是老年人死亡时间延后,更加增加了老年人的数量,老龄化的程度无法缓解。就光这一点,虽然没用,但会有地方的主管部门为了本地的数字好看,硬是去人为减少死亡数字,各种胡闹的想法就会出台,偷报、瞒报也会产生。

要让减法公式的差,变成正数,真正有用的当然是增大被减数。

在考虑引入移民之前,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新生儿人口增加。如何实现大家都愿意多多生娃呢?这就学问大了。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控制甚至限制、延后你的离婚。有些夫妻虽然有矛盾、吵架,但照样做爱,这就多了一些“意外”出生的孩子。其实类似用纸将火先包起来。

大家看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的前三季度的数据,看右侧第二列。主要因为年1月1号开始的离婚冷静期,使得各地区的离婚人数同比大幅下降了10-50%不等。

离婚变得更难,离婚官司会呈井喷式上涨,这是接下来必然的规律。

但是这种“劝和不劝分”的努力,作用是有限的,无论新生儿数量、结婚数量还是生娃意愿,都继续在下降。

所以,增加“被减数”的核心就在于增加成年男女的结合,睡到一起就容易生娃。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增加合法生娃关系的数量,其实就是增加并鼓励婚姻。

本文最大的第二个数据就来了。相比较于减少新增离婚数,不如增多新增结婚数,大家看下图左边数据。

多年来,该数据是个抛物线,年达到了顶峰万对结婚。

此后下降到了年,只有万对夫妻去登记结婚了。

年是多少对呢?该数据差不多也会在年上半年6月前公布。

不过有迹可循。

根据统计,年前三季度婚姻登记为.6万对,考虑到往年第四季度结婚的人数会略有增加,初步估计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为万对,比年的万对有二三十万的下降。

在这样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不谈恋爱、不婚、不生的情况下,挽救新增婚姻数量的颓势,恐怕不是一两个想法可解。

但鼓励婚姻的政策得有点实质好处,否则大家一直会认为“我单身我幸福”。不过,我担心的乱出主意、过犹不及就在于此。比如有人提议对不结婚的人增加税费,比如有地方打出“60岁以下适龄人口都要生育、能生则生、应生尽生”,等等,这就过犹不及。

其实我更担心的是这样一个现象:

当下的大学入学规模差不多在每年万,所以在校生不含研究生规模是每年万,差不多算万的总数。这样的教学和招生规模,对应的可是当年有-万的学生,但是年新生儿降到了万,即万以下,势必在20年后的年之前,就会看到大学的教育资源只被利用了原来的50%,在校生也变成了过去的一半人数。

届时,要么大学会有50%的教室、宿舍是空的,要么中专、职校、技校、夜大、函授、成教全部取消,大家都读高中且高考录取率%,这有点匪夷所思。

但是,这就是个大矛盾,从年各部门各学校甚至各人,就都要接受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用到房价方面来,虽然昨天说的《房价还会上涨吗,年要不要买房?》,通过-五年房产税首批试点、-五年第二批试点,确实保住了十几年房价大致不降。但是人口会持续往都市圈和大城市转移,所以小乡村、镇、县都会退化。这是已经发生的趋势,几年前我就说了,你看这里《南通会不会并入上海?(看完,少走20年弯路)》。

经济发展,本身就会导致不婚、不生、少生等情况发生,欧美多国早就验证过了。国内碰到了前所未见的人口减少,持续多年没有改变的向发达地区人口转移,那么,对于穷地方、小城市、都市圈之外的乡镇,你说怎么办?

大家有空回自己的小学和幼儿园看看,基本都不在或者被合并了,镇上就剩下一个幼儿园、一个小学、一个初中,连高中没有,都进城读书了,而原来小时候还有十几所的。县城去市里,市去省会,省会迁移到沿海和一线城市。

之前也讲过,“老家体制内”最大的问题,是你没有考虑也解决不了你的儿子和女儿大学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城市选择问题。“老家体制内”,容易导致孤独终老,我不好意思告诉你,你也别说我幽哥言之未预。

最后,才谈到了户口房价。

大城市的户口政策必然会放开,二线城市也就人口净流入的杭州和苏州反而装几年,你别看这俩学习上海,在-将买房资格从社保2年提高到3年、4年,我告诉你,他们就是打脸,迟早他俩会从-的某个时刻,彻底放开购房限制,大专可立即落户。

这就叫做势商,因为其他省会城市会从年人口下降的消息实锤后,就开始陆续从-放开户口和购房限制。否则那么多城建规模,那么高的房价,谁来呢?

是的,这就是国内移民。北上广深的本地居民不婚、少生、不生的情况更加明显,有用的鼓励政策舍不得出来,但他们可以用户口诱惑你。所以,在苏杭-放开户口政策后,北上广深也会放开,甚至提前,尤其深圳和广州,腹地不够而房价过高。

差不多了,因为这两个前所未有的比历史最高值接近腰斩的现象(出生人口第一次小于死亡人口数、新婚人数创历史新低),导致在年消息实锤后,各地会出台各种病急乱投医的规定;地方和学校开始出现真正的抢人大战;户口进一步放开;人口继续往沿海和三大都市圈聚集;小城市和乡镇进一步退化;大城市房价撑住不涨少涨,中城市窄幅震动且略有下降,小城市无人接盘、不断被甩卖、降价是必然;学历自然普及了本科,硕士十年后会占据应届生的一半人数......

以上这2个历史上当代未出现过的情况,会产生长久的影响,尤其对人心的冲击,这是年最大的挑战。

随便举一小例,学生人数人减半到不久后的人,但原先已经存在甚至现有的教育资源、教师队伍、教育系统、配套的教育设施,你说是会增加、稍微较少,还是也缩减到原来的一半呢?

有多少米,烧多少饭,昨天我就提醒过了,对任何国家、集体、公司、部门、家庭、个人,都是如此。

最后,祝各位群友和读者,事业进步,你的继续加薪晋级、不会被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