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高考好特别,与现在有太多的不一样

(网络图片)

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里,准备到母亲厂里澡堂好好洗个澡,让身心放松放松,第二天就是我下乡当知青后的第一个元旦,当然应该过得轻松愉快。

“快开门,告诉你个好消息”,同学付建军在门外大声叫道,我还没来得及回应,一进门他又气喘吁吁兴奋地补充:“我在区委公布的体检名单上看到有你,恭喜哦,要上大学了”。

那是年12月31日晚上8点过,同学们参加高考后的这20天时间里,住在区委附近的同学一有空就去打探消息,这天终于公布了大专体检名单,中专体检名单还要等下一批才公布。

小编:现在高考时间都在每年的6月,你们怎么会是12月?现在都是高考前就统一安排体检了,你们是高考后,而且还分批公布体检名单?

宋老师:是的,现在的高考每年都进行,很寻常。我们那年的高考可以说是国家的重大事件,关闭了11年的高考考场,重新敞开大门,国家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自年起取消高考后,上大学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这期间的大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恢复高考。10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以头条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政策,我也是听到广播后才知道高考恢复了,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以参加。当年全国各省的高考时间不统一,四川省是12月10-12日。

公布高考体检名单也是当年的一大特色。现在高考后在明确的时间点就可上网查询成绩,我们那年是分批次公布“大专体检名单”、“中专体检名单”,都不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只有看到体检名单才知道自己可能上大专还是中专。哦,还有,当年的中专也是在参加高考的人员中录取,也很特殊。

小编:10月21日后才知道恢复高考,12月10日就要正式开考,不到一个半月时间,太紧了。你是如何复习备考的呢?

宋老师:是啊!我们没有现在的学生那么幸运,从上高中开始学校老师、家长就在为他们高考操心,学校还要组织高考天倒计时最后冲刺的复习、心理调节等活动。我当时在农村下乡,每天都要出工翻冬土,就是每年的冬天对耕地进行翻挖,以这种方式减少来年庄稼的病虫害。高考前10天才向生产队请假回家复习,完全没有办法系统复习,你说是吧?最多就只能是抓一点算一点。

小编:这么说来,你当年就能考上大学,证明你高中的学业很扎实哦。

宋老师:还谈什么学业呢?那些年的学生能保证正常的上课时间就不错了。给你看看我的小学毕业照:

发现没有是冬天毕业的,那些年的学制都被搞乱了。而且,初中、高中每学期还要安排相当多的时间学工、学农,我们学过开机床、修水泵、木工、电工,还学过开手扶式拖拉机耕田、植物嫁接,等等。每学期还要放农忙假,农村来的同学回家务农,单位、工厂和街道来的就由学校组织到某个生产队住下来,完成生产队安排的春耕或秋收任务。正好,高中《录取通知书》我还保留着,可以佐证,你仔细看看最后一条,要求每个学生带劳动工具而不是学习用具。

小编:哈哈,你们的中学生活很丰富嘛!

宋老师:的确十分丰富。这些经历锻造了我们能吃苦耐劳,也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最为主要的应该是学业,而我们的学业却被荒废了。好在托国家政策的福,恢复高考制度并打破秋季招生的惯例当年就开考,作为应届生与那些11年来十分渴望但又上学无门的千千万万青年相比,我们是相当相当幸运的。

小编:你是漩口中学毕业的,是“5.12”汶川地震遗址的那个漩口中学?

宋老师:就是啊。但她的原址没在映秀镇,漩口中学当然应该是在漩口镇咯。年开始修建紫坪铺水库,蓄水后漩口镇岷江、寿溪河沿岸都将成为库区,所以才与原映秀中学合并搬迁到现在遗址的位置,因为漩口中学有其悠久的历史所以保留了校名。你看这张我在一本老杂志上翻拍的照片,这个塔叫回澜塔建于清咸丰年间,是漩口镇的标志,远处有两个高烟囱的工厂就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工厂背后米左右才是原漩口中学。

扯太远了哈,还是继续谈谈当年的高考吧。

小编:没有没有。您聊的这些都带有历史感,对我们年轻人会有所启发,读史使人明智嘛。

高考中断了整整11个年头,一定积压了太多渴望上大学的年轻人,你们那年有多少人参加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宋老师:我们当时也不知道,后来看到国家媒体的报道中有这样的描述:年恢复高考,共多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考生涌进考场,最终有27万的幸运者跨入了大学校门。这样的话录取率不到5%,只有4.7%。

小编:这么低?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那你们的确是幸运儿。“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又包含了什么意思呢?

宋老师:这就说来话长了。出身不同,那些年不是讲“阶级斗争”吗?高考录取不仅要看成绩,还要进行严格的政审程序,如:家庭出身是地主还是贫农?家长及本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有没有站错队?等等。恰好我的家庭出身是地主,并且老爸年还被划成右派,要不是我们学校主持招生工作的领导是个老红军思想解放敢作敢为,我当年根本就上不了大学。后来才知道我们班上有11个同学和我一样,高考成绩被前几个志愿录取都没问题,但就是没人敢要,直到遇上这位老红军领导,我一辈子都感恩她。

小编:你后悔过吗?如果晚一两年再参加高考,一定上个更好的学校。

宋老师:这就要说说“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特殊性了。我们班上年龄最大的当时小孩已经上小学了,我们几个不到20岁的应届生只能是小弟弟、小妹妹。其他系还有这样的现象,老公是新生,而老婆就是他们系的老师,原来老婆是前几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当年已毕业留校任教了,奇葩吧。我们班的同学上大学前的身份基本涵盖了那个年代的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军人、教师、知青、待业青年,等等。这些大哥大姐们的思想、经历阅历和行事为人之道等各方面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这样具有不同人生阅历的人同窗四年,应该是一个青年人成长道路上可遇不可求的大好事,哪里还有什么后悔呢。

小编:的确是这样,现在大学生进入职场也要和不同年龄、阅历的人共事相处,但是职场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大学同窗之间的相互影响完全是两回事。你又是什么时间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什么时间毕业工作的呢?

宋老师:记得是年的3月初收到的《录取通知书》,哦马上看看,寄发通知书的信封和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欢迎信》还在。

小编:那您怎么又是从央行退休,现在又从事职业规划咨询呢?

宋老师:哦,这几十年我从教10年、在国有商业银行干了6年、在央行工作了15年,还在一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体验生活几年,这些职业的变化有政策的因素也有自主选择的因素。我本来是想专注学术研究的,大二时发现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就在保证学业不挂科的前提下去其它系听课,如:哲学、经济学等。后来加入心理学教授组织的4人兴趣小组,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工作后由这位教授推荐就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函授大学,不久就开始在省级学术刊物、高校《学报》上发表论文,年成为四川省心理学会会员。

年,因政策因素所在企业开始转产减员,被安排到国有商业银行工作,为适应新的工作就读了西南财大在职函授金融专业,年当地央行选拔人才又调入央行工作,这期间也在省级、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年前,从基层金融高管职位退居二线,为了重拾自己内心最喜欢的心理学,我办理了内退手续后接受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人才测评”专业培训。之前对体制外年轻人的工作、心理情况了解不多,为了咨询的需要特意到保险企业体验生活,深入了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员工晋级、员工考核、员工流动等各方面情况。做咨询,就是想以自己几十年跨界学习、跨行业工作积累的丰富阅历、经验和教训为基础,为年轻人提供一些启发、引导,让他们在职场少走弯路。

小编:像您这样具备跨界的知识体系,又有30余年不同行业的工作经历,可以说阅人无数,做咨询时一定很有针对性和实操性。那么,您对现在的大学生和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有什么忠告吗?

宋老师:对在校大学生,我想特别提醒一点:不能让学业成为唯一,大学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和构画人生蓝图的最佳时期和场所。

不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已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全面深入地认知自己和了解社会相当重要。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和社会,才能搞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这样的人生之路、职场之路才不会陷入迷茫。我文章《第一批00后毕业了,第一份工作怎么选?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对这些有专门的分析阐述,年轻朋友尤其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可进入我的主页前去阅读。

另外,我不赞成类似“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不论起点如何,未来人生都充满了许多的不确定,关键还在于当我们面临人生转折时如何抉择?还在于如果外部环境的约束不可抗拒,也不能被动接受,而要主动去适应,去创造条件为自己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好了,谈的内容时间跨度长信息量大,篇幅太长了,但愿对年轻人有帮助。谢谢!

小编:谢谢宋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706.html